为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以鲜明导向激励引导干部干事作为,今年以来,谯城区通过细化区直单位领导班子成员、乡镇(街道)领导班子成员、村(社区)“两委”干部“三个层级”,创新实施分层分类考核,通过量化考核指标、优化评议方式、构建多维分析、强化结果运用,实现以考核促争先进位、促作风转变。
量化考核指标,握好考核“公平尺”
考准考实政治素质。始终把政治考核放在首位,开展政治素质正反向测评,设置5个正向考核指标和11个反向评价要素,实现干部政治素质考核由“模糊概念”变为“具体指标”。广阔拓宽信息来源。构建立体化“考核链”,延伸考核触角,把重大斗争一线、急难险重任务、八小时以外“生活圈”“社交圈”表现情况等纳入考核内容,精准识别干部政治素养、担当精神和干事本领。灵活设置考核指标。围绕每季度工作重点,区直单位、乡镇(街道)、村(社区)“量身定制”考核指标,分类设置文明创建、信访维稳、疫情防控等“30+X”项乡镇(街道)和“14+X”项区直单位重点指标。结合当前重点工作,细化19类73条“星级村”考核标准,21类66条“星级社区”考核标准,考核指标针对性更强。
优化评议方式,听好干群“真心话”
“职能部门”的评价必听。坚持从“第一渠道”掌握一手资料,区直业务主管部门结合工作实效,对相应的分管负责人进行排名、评分。乡镇(街道)对所辖村(社区)开展对标评定。“关键少数”的意见必听。区领导对分管、联系的单位领导班子成员进行评分,单位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其他领导干部进行评分。乡镇(街道)“一把手”对所辖村(社区)“两委”干部进行评分。重点掌握对领导干部工作认可度和群众满意度等。“基层一线”的民意必听。构建“区—镇”“镇—村”相邻“两级”双向互评机制,乡镇(街道)对区直单位、村(社区)对乡镇(街道)工作安排、业务指导等情况进行打分。充分听取“两代表一委员”、群众代表等对乡镇(街道)、村(社区)“办实事”情况评价评议,形成领导有评价、群众有评议的评价模式。
构建多维分析,画好干部“立体像”
构建评比“坐标图”。按照“工作实绩、领导评价、干部群众评价”6:2:2的评分比重,设置坐标图,统筹做好“领导班子内部+全区重点工作”双排名,探索实现考核结果“一图全览”。建好“一体化信息库”。实行“一人一档”动态管理制度,加强与日常监督、巡视巡察、审计等大数据的印证分析,对干部作出全面客观地定性评价,综合形成区直单位、乡镇(街道)、村(社区)分类分级的干部“一体化信息库”。用好“相对论”。采取定量分析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办法确定考核结果,辩证看待承担任务较重、分管工作较多但个别工作排名靠后的干部。通过实地考察、调研访谈、征求意见等方式,结合评定结果,在全区范围进行纵向比较,努力做到让群众认可、干部服气。 强化结果运用,树立鲜明“风向标” 建立考核结果反馈机制。在全区每季度工作点评会上,现场通报结果,直指问题、不留情面,将干多干少“晾”出来,干好干差“晒”出来,推动后进赶先进、中间争先进、先进更先进。实施正向激励措施。将考核结果与干部选拔使用、评先评优挂钩,考核排名靠前、表现优秀的28名干部得到提拔重用或晋升职级。星级村(社区)评定结果与村(社区)干部绩效工资挂钩。注重反向鞭策举措。针对考评中干部暴露出来的短板弱项,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精准实施“一人一策”定制化培训,并持续跟踪、督促整改。推进能上能下常态化,通过提醒谈话、调整职务等方式,让不担当不作为者受警醒、“让位子”,推动干部始终“在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