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乡村?怎样建设乡村?让农民过上什么样的生活?时代的命题在不停歇地考问,共产党人使命如山。二十年前,习近平总书记从浙江破题、以“千万工程”起手,开启了万千村庄的美丽蝶变,造就了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今年以来,省委紧跟总书记步伐,深入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大力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加快建设彰显徽风皖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在开展第二批主题教育之际,谯城区将推深做实“千万工程”作为重大课题,组织党员干部赴浙江实地学习“千万工程”经验,亲身感悟“千万工程”的思想脉络、发展轨迹。
为进一步学深学透、用好用活“千万工程”经验,为我区大力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加快绘就“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万千群众”新画卷理思路、找方法,即日起,开设“‘千万工程’怎么干?听听谯城干部怎么说!”专栏,供大家学习交流。
陈影 十河镇党委书记
带着建设十河、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力量的想法,到浙江学习考察“千万工程”,浙江干部干事创业的进取精神、人民群众谋发展的蓬勃激情、乡村优美的人居环境和可持续的致富产业都让我深受震撼,给了我极大的启发。
通过学习,我认为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之所以又好又快,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当地人思想解放。实践证明,观念变则思维变,思维变则行为变,行为变则习惯变,习惯变则运道变。所以,我们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不能墨守成规,坚持创新,不断激活加快发展的内在动力,才能不断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浙江“千万工程”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自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坚持。“千万工程”20年的实践发展,每一个阶段都随着群众需求升级而发展。这启发我在谋划十河的发展上,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要与市区发展规划相结合,要把站位拉高,同时也要充分考虑人民群众意见。这就要求我们的镇村干部更加积极主动地做群众工作,站在群众的角度思考问题,维护群众的利益,同时也要激发农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广泛动员农民群众参与村级公共事务,推动实现从“要我建设美丽乡村”到“我要建设美丽乡村”的转变。比如说在编制乡村规划上,要尊重群众意愿,征求群众意见,提高农民的“话语权”。
学好用活“千万工程”经验,需要我们紧密结合十河实际,加强实践探索,努力创造符合镇情、村情的乡村振兴经验,走出一条具有十河特点的乡村振兴之路。十河镇旅游资源丰富,交通相对便捷,浙江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先进经验值得我们进一步学习借鉴。今后,十河镇将不断发挥自身优势、激发内生动力,以“六区”建设为抓手,更好统筹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十河镇将以文明创建为抓手,持续推进人居环境大整治,着力改善“脏、乱、差”现象,优化镇容村貌,营造整洁、文明的镇村环境。从清洁房前屋后、村庄大路小道,打造美丽庭院着手,再依托美丽新村建设、“民声呼应·暖心走访”“一事一议”等,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从安装路灯到村道硬化、绿化亮化,再到产业培育、公共服务完善层层递进,从村庄的环境改善到全面发展,将村庄和绿色生态家园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真正把“生态优势”变成“民生福利”,带领乡亲们走一条宜居宜业的康庄大道。
下一步,我们将加快推进十河镇村庄布点规划编制和乡镇空间规划编制,高质量为“两大园区”企业项目建设用地、农民建房、乡村振兴、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保障;不遗余力推进招商引资,在要素保障、项目落地、政策落实、公共设施配建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借助化工产业园平台,全力抓好总投资亿元以上的工业项目;拓宽亳药花海区域优势,及时帮助解决在融资、征地、拆迁、用电、用气等方面的瓶颈制约;始终把特色小镇建设同新型城镇化建设相结合,围绕建设省级一流特色小镇目标任务,积极筹备,深入谋划,紧密结合自身基础条件,扎实推进小镇功能区建设,促进乡村振兴和地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建设美丽富饶、文明和谐、健康幸福新十河。
张静 五马镇党委副书记、镇长
通过学习,转变了思想观念,进一步增强了做好乡村振兴工作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我将在勤学上下功夫,结合省市区关于“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作的要求,进一步吃透文件精神,认真研读学习内容,进一步练就过硬本领,提高抓好“千万工程”的能力;在善思上下功夫,针对在浙江推进乡村振兴及“千万工程”建设方面学到的经验,认真思考我们应该怎么办,如何抓;在活用上下功夫,坚持学以致用,开拓创新,把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与五马镇实情相结合,努力找出一条路子,努力做到取长补短,活学活用;在实干上下功夫,浙江发展经验告诉我们,要咬定青山不放松,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实实在在干下去,要做到敢想敢干敢当。
聚焦平台搭建,狠抓干部思想观念转变
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加强对镇村干部教育培训,进一步更新思想观念。在推进乡村振兴和“千万工程”上,要有创新理念,要有经营理念、要有为民情怀,要有动员群众参与的办法,要有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的精气神,一定要想办法“造血”,不能“等靠要”,努力打造一支懂政策、敢创新、会用钱、会筹资的干部队伍。
聚焦设计规划,绘就和美乡村发展蓝图
村庄规划编制要始终坚持人与环境的和谐,贯穿生态理念,体现文化内涵,反映区域特色。村庄规划生活区、生产区布局合理,体现区域特点,做到实用性与前瞻性相统一。按照“升级建设新村、提升沿线环境、带动面上改进”的思路,立足产业基础和现有条件,聚焦“五大振兴”,计划利用5年时间,以五马集镇整体提升、向五马集镇聚集为重点,重点升级打造桥口村、吴小阁村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新建五马村周楼中心村、泗河村中心村、八里村中心村、丁大楼中心村,带动沿线各自然村面上改进,整体提升沿线环境,形成五马镇“一核(集镇)、2块(桥口村、周楼中心村)、2点(吴小阁和泗河中心村)、2线”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升格局。
聚焦产业振兴,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立足各村产业特色,支持桥口村围绕甜桃种植,推进桃树规模种植和品种优化,发展乌托邦采摘园,联合五马村、吴小阁村等引入果汁加工、桃木制品生产企业,依托五马桃花源和闲置村舍开展村庄景区化改造,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推动桃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支持五马村围绕蔬菜种植、中药材种植等特色优势,升级提升五马村常青园蔬菜种植基地,实施地产药行冷库建设项目,用好乡村振兴衔接资金项目发展中药材初加工和仓储产业。支持吴小阁村、泗河村、杨楼村、芍花村、八里村、丁大楼村按照“一村一品”的思路,围绕中药材种植加工、辣椒种植、特色养殖、花草茶加工、粉皮加工等,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聚焦生态宜居,打造良好人居环境
通过“政府投资+社会资本”模式进一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加快道路、沟渠、小广场等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围绕桥口村精品示范村和2023年度五马村周楼中心村,连片谋划实施清淤绿化项目,以及桃花源景区旅游景点、路面改造提升等项目,同步实施周楼中心村雨污管网、五小园、休闲广场等建设项目。二是围绕吴小阁村中心村升级提升,雨污管网改造、小型污水处理站、沿250省道立面提升改造项目,实施洋河、武家河清淤整治项目。三是按年度推进泗合村中心村、丁大楼村中心村、八里中心村建设,统筹推进雨污管网、污水处理站、厕所改造、休闲广场、村部、村内道路、沿线绿化项目建设。
聚焦文化振兴,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一是围绕全区“两文三新”实施目标,突出五马“桃”文化主题优势,挖掘打造“五马桃花源景区—乌托邦采摘园—桃花岛生态农庄”精品路线,做好五马桃文化旅游文章,提升五马桃花节文化内涵。二是传承好省级非遗“五马琴书”,积极开展文化惠民演出,开展“桥口面塑”“五马琴书”等技艺课程,丰富辖区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三是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组织开展主题理论宣讲,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美丽庭院等评选,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聚焦“老三资”“新三样”,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是引领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确保农民受益,增强集体经济发展活力,继续加大力度,解决“老三资”遗留历史问题,进一步盘活资产资源资金;大力发展“新三样”,特别是振兴光伏项目,积极利用五马镇坑塘较多的资源优势,大力推进振兴光伏安装工作,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