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市统计局获悉,2024年全市生产总值2521.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1%。总量居全省第7位,较上年前移1个位次;GDP增速快于全国、全省,领跑皖北,分别快于全国、全省1.1个、0.3个百分点,居全省第4位、皖北六市第1位。
经济运行平稳向好
在省反馈的24项主要经济指标中,18项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增速居全省前八位的19项、前五位的17项、前三位的12项、第一位的4项。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04.8亿元,增长2.5%;第二产业增加值884.1亿元,增长9.7%;第三产业增加值1332.7亿元,增长4.7%。产业结构实现新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2.4:34.3:53.3调整为12.1:35.1:52.8,一产、三产占比分别下降0.3、0.5个百分点,二产提升0.8个百分点。工业化进程有所加快。全市工业化率为24.9%,较上年提升0.2个百分点;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0.3%,较上年提升0.3个百分点。
产业供给支撑有力
农业生产总体稳定,粮食产量稳中有增。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47.6亿元,比上年增长2.7%。粮食种植面积1315.2万亩,总产量519.6万吨,比上年增加1.4万吨,增长0.3%。
工业生产增势较好,重点行业贡献突出。全年规模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2%、高于全省1.2个百分点,增速连续10个月居全省第3位,保持稳定较快增长态势。全市29个行业中19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增长,增长面为65.5%,增长面与前三季度持平、比上半年提升3.4个百分点;13个行业实现两位数增长,占比44.8%。
服务业稳定恢复向好,现代服务业发展良好。全年服务业增加值1332.7亿元,比上年增长4.7%,增速分别高于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0.5个、0.7个、0.9个百分点。其中,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0%、6.8%、6.0%。
需求动力逐步增强
固定资产投资运行良好,工业投资持续较快增长。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7.3%、高于全省2.6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5位。工业投资增长39.3%、高于全省25.7个百分点,居全省第2位;增速高于固定资产投资32个百分点,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2个百分点。
消费市场稳定增长,多数商品销售向好。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75.9亿元,比上年增长5.7%、高于全省1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4位。
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43.6亿元,比上年增长5.7%、较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6位、较上年提升2个位次。其中,出口总额37.1亿元,增长5.4%;进口总额6.4亿元,增长7.6%。全市实际使用外资2.3亿元,增长23.7%。
财政金融质效提升
财政收支同步增长,财政收入增速领跑。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68.8亿元,比上年增收8.8亿元,增长5.5%,增速居全省第1位、较上年提升3个位次。
2024年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875.2亿元,比年初增加254.5亿元,同比增长7.0%;各项贷款余额3830.7亿元,比年初增加289.3亿元,增长8.2%。其中,企(事)业单位贷款1777.7亿元,比年初增加172.4亿元,增长10.7%,高于住户贷款5个百分点。
新动能加快成长
新兴产业持续增强,新动能投资增势强劲。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6.5%,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由上年的28.3%提高到30.1%;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5.0%,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由上年的30.5%提高到32.1%;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8.1%、34.5%,分别拉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7、3.6个百分点。全市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36.7%、居全省第3位。
新业态蓬勃发展,网络消费快速增长。全年限额以上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销售19.6亿元,比上年增长63.1%,高于限上消费品零售额增速56个百分点。全市邮政行业业务总量完成69.4亿元,增长38.3%,总量、增速分别居全省第2位、第3位;快递业务量完成8.7亿件,增长35.8%,总量、增速均居全省第2位。
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3.7万人,比上年增长5.8%,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4.6%。全市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533元,比上年增长6.1%,增速居全省第3位、皖北六市第1位。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比上年上涨0.8%。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937元,增长5.3%,增速居全省第1位;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710元,增长6.8%,增速居全省第5位、皖北六市第1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2.12,同比缩小0.03。
全年民生支出完成350.1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为84.1%,今年以来占比均保持八成以上。物价水平温和可控,八大类七升一降。(记者 张珍 通讯员 陶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