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首页 > 时政要闻 > 热点关注
从“新春第一会”看亳州“新”意
时间:2025-02-12     来源:亳州晚报     字体大小( )     浏览次数:     打印文本


  人勤春来早,奋进正当时。
 

  2月6日,大年初九,农历乙巳蛇年的第二个工作日。当天上午,市委、市政府召开“新春第一会”——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会议。
 

  会议旨在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树立领跑意识,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入实施“六一战略”,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亳州篇章。
 

  “怎样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如何走出亳州实践路径?”这场“新春第一会”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我市因地制宜,追“新”逐“质”,赋能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
 

  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4+6”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2024年,我市研发投入增长19.1%、居全省第2位,其中,规上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25.5%、居全省第1位。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1214家,增速居全省第2位。认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实现近三年零的突破,增速居全省第1位。获得省科技计划项目资金支持2180万元,创“十二五”以来历史新高。全市新增技能人才2.96万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97%,其中高技能人才1.15万人,完成目标任务的230%……
 

  同时,市委、市政府清醒地看到,我市科技创新水平长期处于全省落后位次,创新发展仍是制约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而另一方面,亳州正处于动能转换期、优势再造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强大的科技创新驱动引领。
 

  亳州,如何确保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那就是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上来,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及省委工作要求,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努力以创新“领先一步”为发展“一路领先”积蓄力量、创造条件,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全市各级各部门要抢抓机遇、主动作为,更大力度建平台、育主体、聚人才,用科技创新“钥匙”打开新质生产力“大门”,向“新”而行,以“质”致远,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如何探索亳州路径?
 

  让我们从亳州“新春第一会”中找答案。
 

  “新春第一会”强调:我市将坚持以省级创新型城市建设为抓手,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两篇文章”一起做,把应用型科技创新作为主攻方向,既关注产业的未来,又布局未来的产业,实现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互促并进,着力构建具有亳州特色的“4+6”现代化产业体系。
 

  推动传统优势产业“有中生新”。聚焦中医药、白酒、食品、煤电、建材、化工、纺织等领域,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方向,培育发展中医药、白酒、建材等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一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典型示范项目和示范园区,加快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加快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推动“老树发新芽”。
 

  推动新兴产业“茁壮成长”。聚焦生命健康、高端绿色食品、新能源汽车、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家电(居)、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数字创意等领域,提升产业培育质效,做大做强省级新兴产业基地,培育并争创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推动“树木变森林”。
 

  推动未来产业“无中生有”。加快编制《亳州市未来产业发展行动方案》《亳州市“十五五”未来产业发展规划》,明确生命科学、通用人工智能、先进材料、低碳能源、低空经济等五大未来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和方向。首位推动合成生物制药产业,大力发展以植物药提取成分为基础的生物医药,积极探索微生物重构中药活性成分途径。围绕我市未来产业发展拟定领域、方向,全力引进优质项目,发展未来产业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和多元场景,推动“小树变大树”。
 

  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谁来站“C位”、唱主角?
 

  毋庸置疑,是企业。
 

  亳州“新春第一会”强调: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推动创新资源要素向企业倾斜,积极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培育一批掌握行业“专精特新”技术的“隐形冠军”和壮大一批科技“小巨人”。
 

  要加大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力度。聚焦我市主导产业,引导支持产业链和创新链“链主”企业牵头,强化产学研合作,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长效机制,支持企业联合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建设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加快行业共性技术协同创新、转化应用。
 

  要加大科技领军企业培育力度。重点依托规上企业,建立科技领军培育企业遴选机制,“一企一策”培育科技领军企业,支持省级科技领军培育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省市科技攻关任务、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
 

  要加大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力度。鼓励重点企业提升研发投入和组建研发机构,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力争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实现新突破。
 

  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当然还需要营造更具竞争力的创新生态,切实让科技人才创业有机会、创新有条件、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成果有回报。
 

  方向已定,路径已明;贵在落实,重在执行。
 

  亳州“新春第一会”强调:要当好创新发展的“服务员”。科技、发改等部门要统筹协调、积极作为,抓好业务指导和服务,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更好地服务经济建设主战场。市直有关部门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群策群力、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要甘于坐“冷板凳”。科技创新非一朝一夕之功,新质生产力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全市上下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勇于突破思维定式和工作惯性,坚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专一行,甘于坐“冷板凳”、潜心搞科研,为科技创新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活力。
 

  要强化要素保障。进一步创优营商环境,持续做好“放”和“活”的文章,及时有效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创新、研发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加大科技领域财政投入,抓好各行各业投入,支持高校院所投入,加快补齐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短板,推动形成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创新投入体系。
 

  要以过硬的作风作为保障。无论是做好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还是做好其他工作,都需要以过硬的作风作为保障。要深入践行“三严三实”“马上就办、真抓实干”,坚决杜绝脱岗离岗、工作懒怠、自由散漫和效率低下、敷衍塞责等不良行为,以过硬能力作风保障高质量发展。
 

  新的一年,我市将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劲头,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力推进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各项任务,深入实施“六一战略”,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
 


Copyright © 2000-2020     QCDJ.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中共亳州市谯城区委组织部党员电化教育中心     皖ICP备13015186号      皖公安网备 34160202000069号
地址:亳州市半截楼3号    
Tel:0558-5513839      Email: bzqcxfw@126.com